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概念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1]。土地可持续利用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年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但是,由于相关学者们对其认识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迄今为止土地可持续利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部分学者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所涵盖的方面仍然有很多共识:第一,从土地利用方式上看,它更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第二,从生态发展上看,它能够保持特定地区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第三,从时间上看,它不仅着眼于当下,更着眼于未来。第四,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2)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2.1各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显著、联系密切,客观上要求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特点也有所差异。若缺乏统筹协调的话,就会使区域差异拉大,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资源不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各个县市有自己独特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协调统筹土地利用,使各个县、市、区拥有自己的功能定位、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不但能节约建设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且也能更好的进行科学管理[2]。2.2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区域发展政策、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区域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战略要求。统筹土地利用就是要按照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围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的目标,使土地利用战略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并且研究提出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指标及政策建议。2.3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是协调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都将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的问题要求进行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推进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途径和措施。3)区域发展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3.1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农业生产多以粗放、掠夺式生产为主,造成用地分散,零星闲置,地力下降。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有效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3.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旧城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低,旧城改造进程缓慢。旧城区原有的道路过窄,公共设施不配套,又不处在繁华的商业区位置,部分城镇居民宁愿到开发区买地建房,也不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建设。此外,城镇规划得不到全面落实,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居住占地比重偏大,而金融、商服、绿地、文化设施等用地比重较小。3.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自然保护等用地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将更高,因此人均住房面积、休闲、娱乐、自然保护等用地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建设用地的需求也就更大。4)推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4.1严格保护耕地,尤其要重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耕地是农业的基础,耕地的数量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是土地利用最重要的战略重点。首先,要把耕地保护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第一位。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以保护耕地为核心,优先安排好粮、棉、油、蔬菜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用地,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人民生活的需求,使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充分、持续、高效的利用,最终实现耕地面积稳定,质量有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确保粮食安全[3]。努力减缓耕地退化趋势,改善耕地质量。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实行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以培肥地力,改善耕地质量。针对中、低产田存在的障碍因素,必须强化攻关措施,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力争把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加强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一方面,必须加强耕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此外,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展科学种田,大力推广轮作、套种技术,推广优质良种,努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从整体上提高耕地生产率[4]。4.2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坚持供给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因此,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势在必行。就城镇用地建设而言,以合理而科学的规划指导城镇用地建设,可以避免城镇规模过大,基础设施过于超前,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同时,要注重建设用地向内部挖潜转变,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增量。认真抓好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一方面,严格控制农村宅基地面积和标准,尽可能利用旧宅基地,鼓励发展多层建筑,节约用地,严禁擅自占用耕地,不得随意突破计划控制指标。另一方面,要改变农村居民点结构松散、功能不清等浪费土地的现象,严格执行土地立项审批制度。改变过去投资规模决定土地供给的做法,逐步形成以土地供给引导土地需求的制约机制。同时,发挥土地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用地效率的提高。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保障重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统筹兼顾,协调各业用地的关系。4.3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注重节地挖潜,建立节约型土地利用体系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挖掘土地后备资源潜力,积极而适度地开发宜耕、宜园、宜林、宜牧荒地及宜水产养殖地,园地、林地面积稳定增加,牧草地、水面面积保持稳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集约化生产之路,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化土地开发向深度发展[4]。农业用地要坚持综合开发,提倡向立体农业发展,形成种、养、加工相结合的多层次用地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及乡镇企业的全面发展;建设用地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4.4合理调整和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为建设新兴现代化的城市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使得城乡居民点规模过度扩张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秩序和空间均衡的研究,统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综合功能开发、生态环境改善[5],统筹经济的空间分布与人口、资源的空间分布,以有序的城镇体系、优化的空间结构引导生产力的发展。4.5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坚持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相结合,贯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处理好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整治的关系,加强土地资源综合治理和有效保护,对市、县、区、乡、村的建设和工业布局、交通网络、水利系统以及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用地进行综合考虑,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尽量减少自然灾害对土地造成的损失,做到土地利用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综合最佳。4.6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法规首先,应切实加强全民国土观念和法制观念教育,改变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忧患意识,激发人们珍惜和爱护每寸土地的热情,树立依法用地、节约用地的新观念[6]。制订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完善土地管理的法规制度,广泛开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各项法规和实施细则,做到土地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强化土地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努力协调用地计划、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加强土地管理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土地管理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jiagouwu.net/xhbydyy/1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