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十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各地区的耕地质量都有出现退化的现象,再加上环境污染,生态被破坏等原因,一些地方的耕地也出现了沙化的情况。为了提升农村的耕地质量。这五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保护措施,优化政策,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加强了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进入“十四五”规划之后,随着农田建设标准和耕地保护方案的出台,在今后的一个时期,也为各地做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供了有效依据。那么问题来了,在剩余的三年里,咱们国家是如何采取措施来提高耕地的质量和水平的呢?本期内容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在耕地这方面的确出现了很多乱象。比如说;乱占耕地建房、破坏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等等。这些行为对于耕地的破坏性极大,很难恢复。另外,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一些地方的农村也被工厂包围,排放的污水对周边的环境和水源也造成了污染,从而出现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
如何让农村的耕地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然后在进行质量建设。这次的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和水平提升行动会采取“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同步推进的办法。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三年里,咱们国家还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这一原则下不仅会在城乡地区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行为占用耕地。同时也会启动监测预警机制,在发现耕地不种粮、荒废撂荒的情况下,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农户解决问题。
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同步实施新一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通过土壤改良,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来改善农田的耕种条件,提升质量,增加产能。同时也会加大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以此来保障耕地的灌溉和用水问题。
从实施的举措中可以看到,农田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的确是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工作,能不能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平,在实施改造的过程中非常关键。要对农田进行高质量、高标准改造,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而是要深入到每个地区去了解实际的建设情况,避免出现形象工程。
这些年来,许多农民都在反映改造后的农田不如以前,这一点必须要引起重视,在今后的改造过程中,必须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另外,还要充分做好农田改造后的管护工作,真真正正让每个村民受益。好了,以上就是笔者为大家解读的内容,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