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变成无人区1亿套房1亿亩地闲

“房地产”这三个字,从字面意思理解,既要有“房”,也要有“地”,二者结合,才能有“产”。如果盖的房子少,供的地也很紧缺,买房的需求自然会上升,房地产市场自然会加速扩张,房价推涨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像过去20年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任泽平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23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人口流动更加分化,当前京津、深莞惠、广佛肇、厦漳泉、长株潭、重庆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增长居前,苏锡常、南京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流入虽然放缓、但户籍人口和小学生依然明显流入。显然,大量的人口都从农村、县城、中小城市流入到了都市圈,而大城市城区的房子供应速度,无法跟上年均几十万人的流入速度,房价自然节节攀升。反过来说,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必然会留下大量闲置的土地,荒废的房子。根据西南财大的报告,我国城镇空置房数量在年就达到了万套,房屋空置率在22%左右。注意:按照国际常见标准,空置率10%以下为较合理区,房屋供求基本平衡;10%~20%之间为危险区间;20%以上为房屋库存严重积压。万套是前年的数据,如果加上、年均17亿平米的销售面积,按平米一套房,21.4%的空置率来算,光是最近两年,就增加了万套空置房。这只是商品房的数据,如果加上安置房、回迁房、小产权房呢?这些房子虽然无法入市交易,可也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同样能提供居住功能,当然应该算在空置房数量里面。中银国际曾经发布过一组数据,成都和海口的小产权房占比超过了20%,全国小产权房占比超过了30%。照这个比例来算小产权房的总量,再考虑到多万套空置房,那么,全国城镇房屋空置数量将会达到1亿套。1亿套房子闲置不算什么,宅基地的抛荒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实地调研及综合测算,全国宅基地总共约有2.7亿亩,其中空置约有1.14亿亩。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曲颂发布的数据,年,全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平均达10.7%。一般来说,对已获批复而暂时无力建设使用的宅基地,若宅基地使用权人无其他宅基地,则不将其视为闲置宅基地;对已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却长期未予使用且拥有其他宅基地的一户多宅情形,则将其长期弃置的宅基地视为闲置宅基地。1亿套房、1亿亩宅基地“荒废”,意味着楼市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无人区”。尤其是那些人口常年流出的区域,收缩型城市、中西部的农村,人走房空、“人户分离”的现象愈加严重。原因是:我国人口流动已经从从“三七分化”走向了“二八分化”。扣除数据缺失导致难以识别的个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年-年的个,增至-年的个,占比从66%增至75%。人口流入地区的个数,则从个降至个,占比从34%降至25%。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70.1%增至93.7%,中西部地区从68.1%增至74.2%,东部地区从58.6%增至70.6%。也就是说,人口往大城市集中的态势正在强化,越来越多的小城市和农村,正在面临几十年以来未曾见过的“荒芜”景象。这种情况下,那些县城、地市、乡镇、村落里的宅基地、空置房,只会越变越多,房地产市场“无人区”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正因为看到了这种弊端,国家才发布了3条新政,用以调节楼市里的“供需矛盾”。1,有关部门在4月份印发了《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通知明确:督促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2,同样是在4月份,高层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在劳动力要素部分中提到:长三角、珠三角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除超大城市外),教育、医疗要跟人口匹配。3,在5月份,自然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求各地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对乱占耕地建房、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建房、城镇居民非法购买宅基地、小产权房等,不得办理登记,不得通过登记将违法用地合法化。这3条新政,对楼市有何影响?大城市放宽落户,增加供地,有利于农民进城后“就地城镇化”。长三角、珠三角的户籍同城化累计确认,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有利于城市群和都市圈“强者愈强”。年底前宅基地完成确权工作,有利于盘活闲置的宅基地,为进城农民取得增值收益。简而言之:人口常年流入、购房需求大的城市要增加供地,扩大城市承载力,那些充斥着空置房屋和闲置宅基地的地方,要缩减供地,把闲置土地周转利用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jiagouwu.net/xhbydyy/1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