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粮食安全,首要任务是高质量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摸清家底,心里有底。目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初始调查接近尾声。《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组织记者分赴全国多地,调研发现部分地方基本农田的划定、使用、监管存在突出乱象和普遍问题,亟待治理和解决。上山下河:好地搞建设,劣地搞农业“基本农田三问”之一半月谈记者邵琨侯文坤冯大鹏林超何伟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划在山岭上、河道内,一些地方高产农田被圈占,灌溉条件差、地力贫瘠的地块被补进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如此划定,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一锄头下去能砸出火星子”北方某省的一座山岭上,一个多人的村庄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一家企业,用于发展高效生态樱桃项目。村干部说,村里的地是山岭薄地,多数为基本农田,土层只有10厘米左右,地下全是风化石,“一锄头下去能砸出火星子”,而且水源奇缺。时下,一些禀赋不高、基础条件差的山区村庄易地搬迁,改作生态保护或旅游开发。可要不要、能不能去山上耕种那些留下的基本农田,让村民感到困惑。改作旅游开发的山村,人地分离、耕作不便现象突出。一些搬迁后的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有的山上建了房子,搞起开发,道路设了关卡,自己想回山上种地变得很困难。改作生态保护的山村,容易出现农作与生态的矛盾。中部某村有亩左右的基本农田在山上的深沟里,多数撂荒。村支书说,在这些地里种植的农作物,有被野猪拱的风险。一些基本农田“上山”,一些基本农田“下河”。水位落下时,农田露出来;水位上时,农田面积就缩小,甚至消失。半月谈记者在黄河的一处主干道附近看到,由于泥沙淤积,河道内一些地方形成高于河面、低于岸堤的滩地。这些地有的与岸堤相连,有的在河道中间,低洼地带与流过的黄河水距离仅几十厘米。地里栽有农作物,一些农民正在里面劳作。当地黄河河务部门知情人士说,这些地虽然处在河道内,但有的已经被划入基本农田。好地搞建设,劣地搞农业?基层自然资源干部反映,永久基本农田是基于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经外业踏勘划定。但二调完成至今有10年之久,个别地块地类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准。东部某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对半月谈记者说,按照国家规定,该省基本农田占耕地的面积比例要达到80%。可早些年经济发展重心在沿海,为了给沿海发展用地留出空间,相对平坦的沿海地区基本农田比例相对低,西部山区的比例反而高。城镇化快速扩张也是基本农田划定不准的一大外因。“省、市、县、乡,都想多留一点儿发展用地,于是集镇和城区周边的好田往往不是基本农田,因为基本农田很难变更为建设用地。反而是边远山区不少田被划成基本农田。”这名自然资源局局长坦言。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农民并不知道自己的农田被划为基本农田。一些“上山下河”的基本农田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基本农田的功能,还会造成一些政策冲突。按照黄河防汛等有关规定要求,河务部门在河道内施工、修筑防护堤、加固堤防等作业时,可能破坏河道内的土地,存在破坏基本农田的风险。上述黄河河务部门人士透露,有一年,黄河汛期水比较大,河务部门开闸放水,将河道内的淤积地连同地上的作物和树木一起冲走,遭到当地村民索赔。但防洪法明确规定,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禁止围垦河道。山岭上、山沟里的基本农田,耕作不便,种粮效益低,然而想另作他用亦非易事。中部地区一名村干部说,该村山上的几百亩基本农田打算流转给工商资本搞苗圃,但怕冒违法违规的风险。此外,基本农田划定未能安排规划预留,还常与一些地方的建设项目冲突。中部某省一名自然资源部门干部说,一些线性工程占地位置存在不确定性,如国道、省道等道路用地在落地过程要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整,但基本农田划定时往往未给可能的项目规划做好预留。实事求是地划定基本农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东部某山区市规划了一片土地,用作发展新城区,周边基本农田的数量从原来的6万亩减少到3万亩。而这减少的3万亩指标又要划到更加偏远的山区乡镇,也就意味着山区乡镇的基本农田占耕地比例要达到93%左右。调研中,不少地方干部还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山区农田很多都是山垅田、坡耕地,如果基本农田比例要求过高,就意味着这些田大多会被划成基本农田。“更早的时候,有不少坡度大于25度的农田都划成基本农田。直到年,才规定了新增的基本农田是不能大于25度的。”南方某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对此,基层呼吁,下一轮划定基本农田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罔顾实际情况,随意下硬性指标。只有实事求是地开展对基本农田的整改补划,才能使划定的基本农田起到其应有作用。基层干部建议,按照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的要求,挖掘潜力补充基本储备区,保障重点项目,给足时间和空间,结合国土三调,对划定不实的情形进行调整补划。在湖北宜城,具备调整补划为基本农田条件的耕地较为集中分布区域,已经逐地块实地核实完毕,优质耕地甄别出来作为补划对象。当地划定基本农田储备区2.8万亩,划定面积占现有基本农田面积.09万亩的2.33%,有力保障了今后10至15年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占用补划基本农田需求。(刊于《半月谈》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jiagouwu.net/xhbydyy/1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