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农用地质量分等和农用地定级二

(七)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方法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指定作物计算,一种是综合计算。

1.分指定作物计算

(1)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各等值区应满足以下条件:

1)等值区间“产量—成本”指数有明显差异;

2)等值区的边界不打破村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

(2)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3)计算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

(4)修订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以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

区进行边界订正。订正后的等值区要满足:

1)等值区各样点经济系数值X±2S之间(X表示平均值;S表示差);

2)等值区间经济系数平均值有一定差值;

3)等值区边界两边的经济系数值具有突变特征。

(5)编制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根据修订后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编制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2.综合计算

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不区别指定作物,直接编制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二、农用地定级

(一)基本概念

1.农用地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农用地级

在行政区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状况和区位条件,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

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农用地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定量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3.修正法

在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

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4.因素法

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状况和区位条件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

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5.样地法

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

用地级别的方法。

(二)农用地等级价的关系

农用地定级和农用地分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分等是定级的基础工作,但两者的关系是具

备非常关联性内容的,在这里也体现土地价格的影响,土地价格是两者的具体量化内容。

(三)农用地定级的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等级是各种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状况和区位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定级是以造

成土地质量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

2.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定级是根据影响农用地级别的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农用地质量及土

地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定级结果的作用。

3.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定级要能反映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土地生产力水平

及土地收益水平的影响。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定级是把定性的、经验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属性、

社会经济状况和区位条件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将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量化,并运用于农用地定级成

果的确定中,提高农用地定级成果的精度。

(四)农用地定级的程序

1.确定定级方法;

2.确定定级因素;

3.计算定级因素分值;

4.编制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

5.划分定级单元;

6.计算定级单元各定级因素分值

7.计算定级指数,初步划分土地级别;

8.校验和调整初步定级成果;

9.统计和量算面积;

10.编制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五)农用地定级的方法

(一)修正法

1.确定修正基础

明确本次定级是以自然质量分(CLi)、自然质量等指数(Ri)、利用等指数(Yi)、经济等指数(Gi)或其

他分等数据中的哪种数据作为修正基础。

2.确定修正因素

1)修正因素选择范围

2)确定修正因素

3.资料整理与量化

1)现有资料初步整理

主要整理定级区域农用地质量分等资料,包括分等时收集的各种基础资料、分等中间成果及最终

成果等。主要内容为:

a)根据定级需要,对分等资料进行复核、分类和分析论证;

b)对不能满足定级工作要求的资料做好记录,以便进行补充调查。

2)修正因素资料整理与量化

4.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宜结合分等工作进行;外业调查可根据定级指数的计算需要,侧重农用地区位条件、耕

作便利程度等修正因素资料。

5.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

6.划分定级单元

7.计算单元修正因素质量分

将定级单元图叠置在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上,采用规定的方法对单元内定级因素分值进行取值和

计算。

8.计算修正系数

9.编制修正系数图

10.计算定级指数

(二)因素法

1.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

1)选择定级因素的原则

选择定级因素的原则如下:

a)主导因素原则:选取本地区对土地级别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定级结果的作

用;

b)差异性原则:定级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要有较大的差异,因素因子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c)相对稳定性原则:所选取的因素要有相对稳定性,避免选取易变因素;

d)可行性原则:农用地定级工作的深度要与当地现有资料和技术水平相协调,可从现有资料中

选取定级因素,必要时进行野外补测。

2)确定方法

选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确定因素及权重。开展农用

地定级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筛选给出的定级因素。

2.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3.检验

4.定级资料整理与量化

1)定级因素资料整理

农用地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包括以下内容:

a)整理核实定级因素资料,资料不足时,需要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b)将定级因素资料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2)定级因素因子指标量化

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确定量化方法如下:

a)面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如土壤质地),面状因素是非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

b)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农用地产生影响(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

c)点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地产生影响(如农贸中心),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

d)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需要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

5.外业调查

1)工作内容

农用地定级外业调查的工作内容如下:

a)根据定级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调查内容;

b)对无法从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获取的因素因子资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

c)对现势性较差的资料进行校核修正;

d)收集当地农民或熟悉情况的农技人员对农用地质量的经验评价结果,用于样点的辅助选取和定级成果的校验。

②工作要求

农用地定级外业调查的工作要求如下:

a)重点调查正常年景最近3年的农产品产量、价格、成本等经济数据;

b)重点调查对农用地质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现状区位条件和近期规划数据;

c)完成农用地分享工作的地区,可使用分等调查成果。

6.编制因素分值图

按照相对值法编制,如现有资料不足或精度不够,可先进行外业补充调查。因素分值图编制要求

如下:

a)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

b)将定级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c)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图要素;

d)因素因子分值图可用计算机手段生成。

7.划分定级单元

8.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9.计算定级指数

计算方法有:加权求和法、几何平均法和限制系数法。

(三)样地法

1.工作内容和基本程序

2.划分单元

3.设置标准样地

县级标准样地指县域内技术与管理水平处于平均状况时,从大宗作物产量水平最高范围的一类土地中选取的定级单元。

4.确定定级因素

a)原则

定级因素指标要在定级工作区内有明显差异;定级因素分作物确定。

b)方法

c)因素特征值调查

农用地定级因素特征值调查要求如下:

a)按乡镇逐单元、逐因素调查,并填表登记;

b)因素特征值从已有土地利用、土壤、地貌等资料中查取,若已有资料不能满足需要,则需进行野外补充调查;

c)在因素特征值调查的同时,还需收集定级单元最近3年的产量数据,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实测产量数据;

5.编制因素分级记分规则表

1)因素分级

定级因素分级以3~6个级别为宜,分级方法有两种:

a)根据试验或实测资料,建立定级因素与农作物产量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各级上下限;

b)用经验法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各级上下限。

2)编制标准样地特征分值表

3)编制定级因素记分规则表

各因素每个级别的记分量有两种确定方式:a)等差方式;b)非等差方式。

6.计算定级指数

1)计算单元记分量

2)计算定级指数

(六)农用地定级单元划分原则与方法

1.农用地定级单元划分原则

2.农用地定级单元划分方法

1)叠置法

将同比例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

性质和耕地类型的定级单元。若图斑小于最小上图面积(6mm2)则应进行归并。叠置法适用于土地利

用现状类型多、地貌类型较复杂的地区。

2)地块法

以工作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界线为边界,将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成为农用地定

级单元。也可直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图斑作为定级单元。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定级类型和地区。

3)网格法

用一定大小的网格作为定级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区分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固定网格,

也可采用动态网格。

网格法划分定级单元适用于定级因素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4)多边形法

将所有定级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定级单元。多边形法适用于所有定级类型和地区。

考试小节:在学习农用地质量分等和定级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除了要掌握前面的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公式的学习:

1.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KLj=Yj/Yj,max

式中:

KLj——某样点的第歹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Yj——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单产;

Yj,max——第j种指定作物的省级二级区内最高单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jiagouwu.net/byyzm/1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