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这个词对现代年轻人来说可能略显生疏,但在六七十年代,这却是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
在那个年代,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那时的人们具有现代人所缺失的特质:朴实、简朴、仁慈、节约。
那时的人虽生活贫困,但对未来总是怀抱着希望与向往。
以下的老照片全都与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有关,如果你也来自那个时代,希望这些照片能帮你重拾一些往日的记忆。
在那个时代,不论是何种劳动,人们总是团结协作,责任心强,每个人都愿意吃苦,且很少有人表现出自私或者偷懒的行为。
在生产队中,接到任务后,大家首先会开会讨论当天的工作安排。劳作时,大家齐心协力,休息时则通过谈笑来缓解一天的劳累。
在六七十年代,当时实行的是工分制,不同地区的工分标准不同,以华东华南为例,通常是一到两元,而其他多数地区则是七八毛左右。
在这种工分制度下,人们全力以赴为生产队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种制度是集体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集体劳动的报酬基础,意味着农民可以根据年度工分来兑换所需的粮食,工分越高,所换粮食也越多。
这一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人们为了来年能换取更多生活物资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那时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除了日间的辛勤工作,晚上有时还需加班加点,通过努力将低洼地改造为高台田地,荒地也变成了肥沃的田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为了推动工业发展,国家必须依赖农业,毕竟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民的贡献至关重要。
为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开始摒弃传统的大锅饭模式,实施“分田到户”政策,此举显著提升了农民的工作热情,农业的支持也促使工业大幅提升。
“分田到户”让农民短时间内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看着自家的田地,种田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一制度初实施时,还需缴纳农业税,这有助于国家工业的发展。
尽管需缴纳农业税,但农民见到有余粮时仍感内心满足,那时的货币非常有价值。
你是否还记得大家一起收集粮食的场景?尽管如今这种场景已不常见,因为机械化已大幅取代了手工劳动,也显著提升了粮食的产出效率。
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拖拉机收粮,但那时拖拉机普及率极低,多数情况下仍依赖人力。
由于水资源紧缺,给粮食灌溉需逐渐用肩扛水。
当时,化肥尚未广泛使用,多数农民使用农家肥,尽管气味难闻,但更安全无化学残留。
在生产队中,除了粮食外,家庭用柴火也需由各户自行解决,有时会出现不足的情况,因此,大家习惯在空闲时捡拾柴火。
生产队中的社员们经常一起劳作,下班后,各家还会在自家留地种植蔬菜供家用。
不良的蔬菜叶和剩余的谷糠通常用来喂猪,那时人们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除草是一项繁琐工作,现在的孩子可能未曾见过,因为现代有了更高科技的除草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对人体有害。
在60、70年代的农村,小拉车是常见的运输工具,特别是施肥季节,经常可以看到用拉车运送肥料的情景。
当时使用的肥料是无污染的,多为动物粪便。
过去的人们睡的土炕,不用时可压成灰烬作肥料,而今已成为垃圾。
在60、70年代,割麦常用镰刀,如果你曾在农村生活,每到夏收你一定见过这一幕,长时间弯腰作业,非常辛苦。
除了劳累,还需忍受高温的炙烤,随着高科技产品的普及,现在农民使用收割机收麦。
在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简单无忧,全心致力于粮食生产,每天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但回想起那时,总是令人怀念。
我们知道,灌溉粮食作物时,旁边通常有机井,但那时井不多,需徒步取水,这项艰苦的劳动通常由女性完成。
尽管担水很重,但她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个年代的人们给人的印象极为朴实自然,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种植粮食虽辛苦,但见到收获的她们眼中充满喜悦。
当时没有现代化肥,农民只能使用最原始的肥料,即动物或人的粪便。
如果放在现在,人们可能会觉得这很脏,但对当时的生产队来说,这是极好的肥料,能促进农作物快速成长。
生产队最快乐的时刻是粮食丰收时,每个人脸上都露出满意和收获的笑容。现代的孩子可能无法体会这种快乐,在那个粮食稀缺的年代,拥有粮食就意味着有了生存的希望。
现在,收割粮食通常使用拖拉机,但在生产队时代,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使用这种现代化设备,因此,大多数时候,收割后的粮食需用牲畜拉回家。
如果收麦时遇到雨天,这会非常麻烦。
如果麦子或玉米受潮,可能会发霉,为防止这一情况,在农村常见到老大娘将麦子、玉米摊在凉席上晒,这样的场景或许在农村仍可偶尔见到。
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大黄牛是重要的劳动工具,生产队耕地就需靠它,那时大黄牛是大家的心头好。
生产队工作时,往往是全家动员,中午吃饭时,你可以看到一家人在田间的温馨场景,尤其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孩子,最怀念那样的场景,当父母在田间劳作时,孩子们会在旁边嬉戏。
生产队的概念与现代企业有些相似,任务完成后,大家可以分到应得的口粮,看到一年的劳动成果,内心无比欢喜。
这些老照片展示了生产队最真实的场景,看到这些照片,首先想到的是:劳动最光荣,劳动让我们团结,劳动让我们看到收获,尽管辛苦,但收获的喜悦无法掩盖。
生产队时期的人们朴素而简单,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在苦难中找乐趣的精神,即使前路不易,他们仍对生活保持希望,这就是他们在那个时代给我们的启示。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