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吕威王威清高雅丽
近年来根据EPOS的建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定了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成人急/慢性鼻窦炎定义及分类。然而对于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导致部分患者的治疗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根据文献报道,针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危险因素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过敏反应,又称Ⅰ型变态反应。当过敏原进入机体,由抗原特异性IgE抗体介导,激活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病理生理变化。过敏原主要分为食物性和吸入性。临床上检测过敏原常用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抗原IgE。
气道是抵御外界的第一屏障,任何过敏原、微生物入侵,气道必须做出快速有效的黏膜反应,这种免疫防御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过敏性鼻炎、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和慢性鼻窦炎三者均与气道相关,发生过敏反应,诱发免疫防御。故其在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上,具有一定相关性。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哮喘和慢性鼻窦炎三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患者,患有其他两种疾病的可能性较正常人显著增高。但是目前并无直接的证据,证明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虽然众多学者证实了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哮喘流行病学的相关性,但目前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有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与慢性鼻窦炎的严重程度、是否伴发息肉并无明确相关性。针对这类研究结果,我们分析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相关:纳入标准不同;研究对象的种族差异,检测手段、操作人员的差异;局部抗原特异性IgE的存在。特别是局部抗原特异性IgE的发现,对过敏性鼻炎的分类产生了新的认识。有部分患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的刺激,只在鼻腔局部产生大量抗原特异性IgE,发生过敏反应,患者有过敏症状,但是通过SPT和血IgE检查为阴性。因而,Bachert等学者提出新的分类:过敏性鼻炎、局部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
大量的研究分别从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免疫调节、超抗原、上皮屏障功能受损等角度分析过敏和慢性鼻窦炎在病理生理改变,证实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从预后来看,大量文献证实伴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慢性鼻窦炎比单纯性慢性鼻窦炎治疗效果差。有研究数据表明,针对伴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其治疗在充分参照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积极干预伴发过敏性疾病,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临床上应该对每一个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过敏性检查,综合管理伴发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表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哮喘三种疾病多相伴发生,并且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对于慢性鼻窦炎,应尽可能进行过敏性因素的检测;对伴发过敏性鼻炎或者哮喘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控制环境、药物治疗、免疫治疗)。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