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潍坊日报》以《蹲点调查丨潍坊昌乐:掀起一场农业种植习惯与经营观念的深刻变革》为题,报道了昌乐县发挥“科技驱动”和“改革驱动”两大主力引擎作用,在当地掀起一场种植习惯与经营观念的深刻变革。
蹲点调查丨潍坊昌乐:掀起一场农业种植习惯与经营观念的深刻变革
种地容易不容易?容易。播下种子、浇上水、用好肥料、防住病虫害,一人管理几百亩地、一个大棚挣个十几万元已是平常事。
种地难不难?难!要不然,有的人连三亩五亩也玩不转,有的种果蔬,一年到头不挣钱。
其实,“难”与“易”,主要取决于围绕“提升产出效益、提高种地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目标任务,对“土地谁来种?土地怎么种?农产品怎么卖?”等问题的回答的“好”与“坏”。答得好,就容易,发展质量就好;答得一般,就难,发展质量就一般。
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潍坊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担当作为,围绕如何“把地种得更好”等不断探索实践,汇聚成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壮阔答卷。
昌乐是其中之一,发挥“科技驱动”和“改革驱动”两大主力引擎作用,在当地掀起一场种植习惯与经营观念的深刻变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答案。
小麦返青时,昌乐苗丰农场用节水喷灌设备浇灌麦田。(资料图)
01
土地谁来种?
“机械+科技”当主力,不论地多地少,找“田管家”成为潮流
过去每年每亩元对外承包无人问,如今每年每亩元,被种粮大户流转承包,不仅解决了部分耕地撂荒问题,还彻底盘活了土地资源。这是发生在首阳山旅游度假区吴家庄村的真实一幕。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在于,这个村把全村零散的“补丁地”“巴掌地”和“面条地”统一整理成“一块地”,实现了整体流转、规模经营。
吴家庄村户、人,耕地.96亩,平均一户不到2亩地。长期以来,“在家种地不如外出打工”成为这个村大多数村民的观点,有的图省事,在耕地上种了树;还有的更省事,直接撂了荒。
眼瞅着连种地都成了问题,村干部们没少着急上火。“一家2亩地,一年两季粮食才卖元左右,扣除农资投入,连个农机设备都租不起;靠人力,劳动力价值又太低,所以没人愿意种。”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升说,如果之前问他土地谁来种,他还不好回答,现在他认为,要找种粮大户这种“田管家”,把分散种植变成规模种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
昌乐苗丰农场负责人张建勋在农场粮库查看玉米保存情况。
昌乐苗丰农场负责人张建勋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之一,在朱刘街道流转土地亩。他认为,把地种好,规模是基础,“机械+科技”是主要劳动力。“如果全靠人力,亩地至少需要七八十人,别说收益了,人工费都不一定够。”张建勋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增产增收在于勤。4月26日,苗丰农场内,小麦翠绿茁壮,几十个旋转洒水器立在麦田里,旋转喷水,浇灌麦田。
“传统方式,一人一天浇十几亩地。用先进喷灌设备,一天能浇多亩。”张建勋说,他先后引进了指针式、卷盘式、旋转洒水式节水喷灌设备,实现了农场全覆盖,“跟过去一比,节水60%,每亩增产粮食多斤,增加经济总效益超过10万元。”
即使这样,对于固定员工只有3个人的苗丰农场来说,同时耕种亩地还是非常困难。所以,张建勋决定聘请专业队伍来帮忙。在他眼里,这些团队才是真正的“田管家”。
“从耕种收到大田管理,都有专业队伍带着专业农机设备来服务。打药用的是无人机,耕种用的是旋耕机、播种机,收割用收割机,全部机械化。”张建勋说,去年,他各种农机服务费支出30多万元,但给农场带来了近万元的收益。
潍一农业调度无人机对麦田进行植保作业。
潍坊潍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张建勋所说的“田管家”之一,为昌乐约三分之二的种粮大户提供过种地服务,年营业收入达到万元。
潍一农业总经理刘满成介绍,他们的服务内容包括耕种收、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同时销售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能协调组织各类农机设备、无人机等近万台。
五图街道任家庄村村民岳西亮流转的1亩耕地,全部由潍一农业帮助打理。“去年小麦平均亩产1多斤,比周边的产量都高,所以今年继续找他们。”岳西亮说。
“土地谁来种?”本身也是一个利益连结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昌乐走出了一条“农业服务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既推动了产业升级,又保障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
除此之外,该县还加快建设基层农技队伍,集成推广“良种+良法”等全程种植解决方案,推广专业化、规模化托管服务。
“全镇现有个乡村振兴服务站,提供技术指导、农机租赁、农资及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乔官镇为农服务中心主任高成德说,他们还有托管的耕地3万亩。
据了解,昌乐现有耕地77万亩,其中规模种植面积21.8万亩,有规模化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余家。
昌乐县万物城西瓜种植基地,管理员高中顺在查看西瓜生长情况。
02
土地怎么种?
“品质+效益”是方向,不论种粮种果蔬,“绿色、科技、品质”成为标准
种地,除了种粮食,还可以种果蔬等农产品。在昌乐,西瓜是当之无愧的“头号”特色农产品,常年种植面积约16万亩,总产量超过60万吨。
但种西瓜,方式大不同。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种植户高中顺说,直到这几年才感受到种西瓜的差别会这么大。他戏称是“从1万元到15万元的跨度”。
这跨度,怎么来的?原来,因为技术好,高中顺被山东万物城控股集团聘用,到该公司在五图街道的西瓜种植基地担任管理员,但这里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对品质要求的不同,让他对种西瓜有了新的认识。
“同样是一亩地,万物城种的新品种属于小型礼品瓜,种在高温大棚里,3月底就能上市,选育的精品瓜,论个卖,元2个,一亩地年收入15万元左右;而多数种植户用的是传统拱棚,上市时间晚,西瓜论斤卖,一亩地年收入才1万元左右。”高中顺说。
昌乐县万物城西瓜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管理西瓜生长。
记者走进这个基地的一个西瓜棚,只见一个个翠绿的小西瓜挂在藤蔓上,长势喜人。“这个棚的西瓜是准备在5月上市的。按照一株西瓜苗、留一根藤、结一个瓜的标准管理,确保营养集中、品相好,所以价格高,销售也火。”高中顺说。
昌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刚认为,万物城的事例已经脱离了传统的产量概念,开始走“品质+效益”路子。在昌乐,很多企业和团队已不是“按照季节在种地”,而是“跟着市场去种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
“这是一场对种植习惯与经营观念的深刻变革。”李志刚说。
变革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乔官镇唐家店子村“黄金籽”西红柿种植大棚内,一个个西红柿在藤蔓和绿叶的映照下,晶莹夺目。
早在几年前,这个村就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大棚西红柿种植,但因为种的西红柿品质一般、市场认可度低,行情一年好一年坏,发展势头很不稳定。
“提升品质、发展特色是破解问题的关键。”唐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增说,后来,他们通过与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种植鲜食口感突出的“黄金籽”西红柿,打破了僵局。
昌乐县唐家店子村,自然邦董事长梁其安(左)指导村民种植西红柿。
“村合作社提供生产基地和劳动力,我们负责建新大棚、培育新品种、传授先进种植技术。”自然邦董事长梁其安说,新大棚采用智能种植系统,实现温、光、气、水、肥等种植要素自动化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对西红柿进行精细化管理。
他们还坚持绿色种植方式,熊蜂化身“授粉工人”,丽蚜小蜂成为控制害虫的“小能手”,肥料用的是有机肥……让“黄金籽”西红柿口感更好,售价10元一斤还深受市场欢迎。
这一切只是开始。唐家店子村还跳出土地去“种地”,以“黄金籽”西红柿为核心,引进研学、旅游、培训等新业态,配套完善餐饮、娱乐、住宿等设施,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为发挥唐家店子村等村的先行经验,解决强弱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昌乐实施了“联村共富”行动,通过支部联建、品牌联享、“村社企”联营等措施,推动联片发展,抱团振兴。
以唐家店子村为核心,带动周边14个村成立了火山农业产业片区,统筹推进农业发展。类似的片区,昌乐已有10个,涵盖大小村庄64个。
昌乐县唐家店子村支部书记张德增在进行直播带货。
03
农产品怎么卖?
“好农品卖出好价格”是目标,不论线上线下,“品牌+电商”成为标配
农产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4月24日,昌乐西瓜入驻京东商城签约仪式在五图街道邓家庄村举行,标志着昌乐优质小型西瓜成功入驻京东特产馆。
京东科技(潍坊)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张乐飞说,他们将通过京东特产馆、京东自营、京东超市等渠道全面推广昌乐西瓜,同时提供产品包装、品牌策划、仓储物流等服务。
得天独厚的火山资源,加上先进的栽培技术,造就了昌乐西瓜卓越的品质。近年来,昌乐在西瓜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昌乐西瓜品牌价值达到46.64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西瓜产业第一品牌。
这一“大名头”,为当地不断拓宽品牌流通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夯实了基础。每年5月举行的昌乐西瓜节等活动,都会吸引众多来自全国各地与西瓜、甜瓜产业有关联的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种植企业、销售商、电商平台等参加,展示新品种、洽谈新合作、签订新订单。
由此可见,品牌化经营是解答农产品怎么卖的一个重要内容。再加上电商呢?威力更大。
昌乐县红河镇埠南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江堂在直播带货。
几乎每天,红河镇埠南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江堂都要走进直播间,进行带货直播。
埠南头村亩耕地,三分之二种植果蔬。多年来,这个村的农产品销路一直掌握在中间商手中。“价格高低、销售多少,人家说了算。”王江堂说,去年初,他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开设直播间,上网找销路。
电商,对于王江堂和村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领域。“我们村的农产品品质好、价格优,通过直播卖到了全国各地。”王江堂说,现在,每天直播销售额平均在3.6万余元左右。
昌乐越来越多的村庄掀起了电商直播的热潮,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主体达到多家。
“这箱发到上海,那箱去北京……”最近一段时间,这样的场景在唐家店子村几乎天天发生。“绝大部分走电商。”梁其安说,通过直播等方式,让农产品与消费者“面对面”,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带来的不可控因素,还有力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
目前,自然邦在六个电商平台上设立了“黄金籽”销售旗舰店,并与唐家店子村联合探索“品牌供应链+农民主播”电商模式。
昌乐县唐家店子村,自然邦主播在开展电商直播。
“我们注册商标,推行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村里建设电商直播基地,邀请专业团队对村民进行培训,推动村民开始直播带货,发货、品控等流程则由企业负责。”梁其安介绍。
“我种了两个大棚的西红柿,直接运到电商基地销售,去年收入30多万元。”唐家店子村种植大户张玉波说。年,唐家店子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
“品牌+电商”给昌乐农业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充足的“流量”。这个县也顺势启动深化电商赋能行动,引导相关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断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努力让更多农产品成为电商优品、“网红”爆品,再赋能农业发展。
来源:《潍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