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IC)以鼻腔和鼻窦发炎,流鼻涕,打喷嚏,面部肿胀,并伴发结膜炎为主要临诊表现,主要造成育成鸡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下降。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易继发大肠杆菌或慢性呼吸道病,如不及时控制,经济损失将很大。目前,该病在我国养鸡比较密集的省份或地区如河北、山东、江苏、辽宁、河南等地呈地方流行。
1.临床症状与病变特征
1.1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咳嗽、打喷嚏,腹泻、排绿色粪便,流浆液性鼻液;后逐渐变为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并在鼻孔处形成结痂,病鸡面部和眼睑出现一侧性或双侧性肿胀,甚至个别病鸡肿胀可延至颈部(图1-图2)。育成鸡群发生本病时,开产延迟,增重缓慢,死淘在5%以上;产蛋高峰期鸡群发病时,产蛋急剧下降,最高可下降50%左右。
图1眼睑水肿、呼吸困难
图2颜面部肿胀,呼吸困难,流鼻
1.2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眶下窦、鼻腔及气管黏膜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眶下窦及鼻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水样粘液,或积有渗出物凝块和干酪样物。(图3-图8)。
图3颌部皮下及肉髯水肿
图4鼻腔和眶下窦充满水样乃至灰白色黏液
图5鼻黏膜水肿,充血、出血
图6鼻窦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图7病程稍长者,皮下渗出物呈白色干酪样
图8产蛋鸡可见卵泡变形、出血、破裂
2.综合防治
副鸡禽杆菌(Apg)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且菌株不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但近年来大量药物的应用使其耐药性不断增强,治疗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2.1注重生物安全,加强饲养管理
抓好饲养管理,控制好可引发鸡群发病的环境因素,降低各种不利因子对鸡群的危害。鸡舍内氨气含量过大,是发生本病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寒冷季节,一些养殖场为了保温而通风不良,造成氨气浓度严重超标,刺激呼吸道黏膜,极大地增加了IC的发病风险,因此须把通风和保温有机结合起来,保证舍内的氨气含量不超标;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降低鸡群应激,转群、忽然降温、免疫、惊吓等应激条件下,应及时补给VC或复合多维等减少鸡群应激;抓好生物安全,做到封闭式管理,杜绝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各舍人员避免相互流动窜舍;做好日常的各种消毒工作,病鸡或耐过鸡,是重要的传染源,应隔离或淘汰病鸡及康复鸡,病死鸡严禁乱扔,须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2.2健全疫病防疫体系
做好鸡群疾病的综合性防控体系,将本地区、本场区的各种传染病做到全面而合理的防疫,从而降低各种原发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鼻炎等细菌性疾病继发的概率。
2.3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做好鼻炎疫苗的防疫。在IC高发地区或鸡群,做好疫苗防疫。灭活疫苗一般于接种疫苗后2周左右产生抗体,一次免疫的免疫持续期仅4个月左右,但经过加强免疫后,可获得长达10余个月的免疫保护期。商品蛋鸡或种鸡首免一般在40日龄左右,二免为90日龄左右,需依据IC流行特点等因素合理调整防疫程序以达到最佳防控效果。
由于3种血清型Apg菌株均有流行且毒力均很强,可造成严重发病及危害,加上抗原多样性和变异株的出现,建议选择IC三价灭活疫苗进行防疫,以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沃华生物——华鼻康采用了国内Apg三价流行株,并采用配方油佐剂,安全无应激,免后20天针对3种血清型Apg强毒株的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
3.药物与疫苗配合
及时使用药物,药物配合疫苗,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对IC疫情进行及时防治。近年来临床上大量药物的使用等因素的影响,Apg菌株耐药性普遍增强,药物敏感度下降。磺胺类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产蛋期禁用。
针对发病鸡群,可结合敏感药物,选择沃华生物鼻炎疫苗,采用紧急免疫的方式进行防治,可很好的控制IC发病及流行。具体操作如下:选择应激小、起效快的珍珠鼻炎灭活疫苗(铝胶-类脂复合佐剂),将适宜治疗剂量的敏感药物如链霉素、头孢类等溶于疫苗,免疫鸡群后即可起到紧急防治的效果。机体迅速吸收药物产生作用并维持一定时间,控制IC发病及疫情蔓延,疫苗因产生抗体快,产生对型抗体后即可控制IC疫情,并在一定时间内控制IC的反复发作,有效弥补了药物维持期短、反复投药等不足,药物与疫苗的优势结合,使紧急治疗效果确实可靠;待鸡群稳定后再补免一次华鼻康(配方油佐剂),疫苗可提高长久持续高效保护,为临床防控IC提供高效防治一体化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