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种子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农

近期,安徽巢湖天气晴好,农民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收割晚稻,确保颗粒归仓。图为近日,在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南大圩,农民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收割晚稻。新华社发“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成为明年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意义深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八大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其中之一。种子安全与否,会影响着粮食的产能和品质。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表明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采取切实行动,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2月19日,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发展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中国耕地数量有限,粮食生产关键之举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种子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看来,种子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极其重要,它在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当于工业生产里的芯片,这是一项核心技术。“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双循环大背景下,更要做好耕地保护,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好“种业翻身仗”“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会议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和农副产品必须立足国内稳产保供,以国内市场的稳定性应对未来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种源保护和利用,以及种子库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住主动权。”李国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据农业农村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jiagouwu.net/mxbyyy/1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