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位中草药白芷,善治鼻炎与头痛

怎样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9980.html

#01

白芷的植物基原

中药白芷是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小伙伴们如果制做过香囊的就知道,往往要加白芷,白芷的香气是中药里数一数二的,而且这种香气闻着不刺鼻,是让人舒服的一种香,有的老中医开药方的时候直接写“香白芷”,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香白芷”的植物形态和功效,看看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吧!

白芷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可达1-1.5m。

它的根呈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是灰棕色的,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地很硬,较重,断面呈白色,用手摸一下就会沾到一层白粉。之前我们分享过合欢,合欢皮上也有典型的突出的皮孔,皮走肺,这个药象奠定了白芷解表的功效基础。

白芷的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是中空的,有纵向的纹路,上面附有一层短柔毛儿。

白芷的叶互生,披针形,一端很尖,基部渐圆,下部的叶呈二到三回的羽毛状,顶生裂片呈卵形到长卵形,边缘密被锐尖双锯齿,叶脉上有毛儿。

叶柄的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无毛或稀有毛,常带紫色。

白芷花儿是白色的,是顶生或腋生的伞形花序,伞形科中药的共同特征就是香,都有分泌组织,中药教材里都有哪些植物是具有香气的伞形科植物呢,给学中医的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可以留言回复哦。

白芷花的伞辐为18-40个,有线状披针形的小总苞片5-10枚,呈膜质。

白芷花的花瓣呈倒卵形,先端还凹造型,呈内曲状;它的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约2倍。

白芷花的雄蕊有5个,花期是五六月份。

花序梗长5-20cm,花序梗、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

白芷的果期在七月,果实是长圆形至卵圆形的,呈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mm,宽4-6mm,无毛,背棱扁,厚而钝圆,在棱与棱之间的凹槽就是棱槽,白芷的棱槽中有1个油管,心皮连接面有2个油管,油管就是白芷的分泌组织。

白芷入药部位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顶端有凹陷的茎痕。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

白芷饮片质地坚实,白色或灰白色,用手一摸会沾有一层白粉,它的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不同产地的白芷饮片略有差异,产于四川地区的川白芷的皮色偏红,香味浓厚,味儿正,质地紧实,而且粉性足。产于亳州的亳白芷皮色稍微有点灰黑色,香味浓、烈,质地较松。而祁白芷的皮色因为种植时间较川白芷、亳白芷短,所以皮比较嫩,味儿微酸,质地较川白芷松。

#02

白芷的药用价值

在植物形态中我们已经提到了白芷的根有明显的皮孔,说明白芷具有解表的作用,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等,常与羌活、防风等配伍应用,如九味羌活汤。白芷还是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阳明经头痛的典型表现就是以眉棱骨疼痛较明显,白芷芳香,上达头目,起到祛风止痛的功效,有一个小方,仅由川芎、白芷二味药组成,叫都梁丸,治疗头痛疗效甚佳,进一步引申我们可以想到川芎茶调散,既然白芷能解表,祛风,那么它就可以止痒,用于荨麻疹、湿疹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辨证准确,则效如桴鼓。白芷还可以消肿排脓,外用内服均可,脓未溃时可消散,脓已溃时能排脓,常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瓜蒌,浙贝母等等。白芷可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若配伍黄柏,亦可用于湿热带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芷富含多种挥发油成分,怪不得这么香,主要有香豆素类及吡喃香豆素类衍生物,具有抗炎抑菌等药理作用。

#03

白芷的应用方法

卤味佐料

白芷是卤菜中常见的一种香辛料,像卤肉、烤鸡、卤鸡爪、酱猪蹄等等都会用到白芷,它的去腥增香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去市场上看呢,大家会发现很多白芷的颜色特别特别白,就像白纸一样,这种白芷一般都是硫熏过的,熏过的白芷就不容易长虫子,而且白芷加工过程中不容易干燥,商家往往用硫熏加速干燥过程,但是这时候往往发酸,而且如果硫磺超标了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如果您想买白芷这味香辛料做卤味儿,可别买多了,容易长虫,可得挑选。

美白面膜

关于白芷美白的功效,无论是《千金面脂方》或是《玉容散》中都记载白芷是制作面脂的主药。《本经》中也有相关记载:“长肌肤,润泽,可做面脂”。我们熟悉的七子白美白面膜就是由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茯苓、白芍、珍珠混合一起制成的美白面膜,对于美白皮肤、消除皮肤斑点、消除皮肤痘痘都有一定作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要做面膜的话,粉一定要磨得够细,这样不伤害皮肤,去药店打粉时候可以提醒一下哦,也可以去橙色软件搜索成品,注意了,虽然成分天然,但是初次也要使用少量,毕竟有可能不适合自己的皮肤,一旦过敏就赶紧停用!

下面是给学医的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药性论》: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目赤努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沥,肠风痔瘘,排脓,疮疖疥癣,止痛,生肌,面疵瘢。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

《珍珠囊》:《经》曰: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此盖为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凡烧枯别研,余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药类法象》:气温,味大辛。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之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中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也。

《药性赋》:味辛,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去头面皮肤之风,除皮肤燥痒之症,止足阳明头痛之邪,为手太阴引经之剂。

《汤液本草》: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手阳明经本经药。行足阳明经,于升麻汤四味内加之。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足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中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也。《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轻,阳也。阳明行经之药。治阳明经头痛在额,及治风通用,去肺经风热,头面皮肤燥痒。

《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去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白芷色味辛,行手阳明庚金;性温气厚,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肺者,庚之,戊之子也。故所主病不离三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辛以散之;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又戴元礼亦云:头痛挟热,项生磊块者,服之甚宜。

《本草经疏》:白芷得地之金气,兼感天之阳气,故味辛气温,无毒。其气香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得金气,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兼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乃祛风散结之余事耳。简误:白芷性升而温,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气甚香窜,又名芳香。恶旋覆,使当归。通行手足阳明二经,又为太阴经之引使也。乃本经头痛中风寒热解利之要药,亦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之仙丹。宜炒黑用。作面脂去面瘢,散目痒止目泪。去肺经风寒,治风通用;疗心腹血痛,止痛多宜。外散乳痈背疮疡,并用调治。与细辛辛夷作料,治久患鼻塞如神。

《本草乘雅》:其取象于草木之芳泽者,无所不备矣。具春生发陈之气,洁剂生物者也。合从青阳高明之上,一阴隐僻之下,对待污浊者,剂之以洁,如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如风头侵目泪出,此青阳之上,气浊及血浊也。长肌肤,即洁肌肤浊,以气洁则气精于肌也。泽颜色,即洁颜色浊,以血洁则血华于色也。可作面肥,此不独饵可激浊,即肤受亦可表洁矣。

《药性解》:白芷,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去头面及皮肤之风,除肌肉燥痒之痹,止阳明头痛之邪,为肺部引经之剂。主排脓托疮,生肌长肉,通经利窍,止漏除崩,明目散风,驱寒燥湿。当归为使,恶旋覆花。按:白芷味辛,为肺所喜,而温燥为脾胃所喜,宜其入矣。然香燥而发散,主治虽多,能伤气血,不宜多用久用。

《药鉴》:气温,味辛,气味俱轻,无毒,升也,阳也。去头面皮肤之风,除周身燥痒之痹。惟其性温而走于肌肉,故能治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则治鼻病。与蒲公英同用,则能排脓。与内托散同用,则去腐烂而长肌肉。与续命汤同用,则治口眼而去歪斜。外散乳痈背疽,内托肠风痔瘘。诚诸疮疡痘疹必要之药也。又为手太阴引经之剂,意者味辛但入肺耳。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景岳全书》:味辛,气温。气厚味轻,升也,阳也。其性温散败毒,逐阳明经风寒邪热,止头痛头风头眩,目痛目痒泪出,散肺经风寒,皮肤斑疹燥痒,治鼻鼽鼻渊,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肠风尿血。其气辛香达表,故治疮疡排脓止痒定痛,托痈疽肺痈瘰疬痔瘘,长肉生肌。炒黑用之,提女人血生用,可作面脂。亦蛇伤砒毒,金疮伤损。

《本草备要》:宣,发表,祛风散湿。辛散风,温除湿,芳香通窍而表汗。行手足阳明、大肠、胃。入手太阴。肺色白味辛,故入肺。而为阳明主药。阳明之脉营于面,故治在面诸疾。治阳明头目昏痛,杨吉老方:白芷汤泡四五遍,蜜丸弹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荆芥点腊茶嚼下。吉老,名介,治王定国病时在都梁,因为名丸。眉棱骨痛,风热与痰,同酒浸黄芩为末,茶下。鼻渊,肺主鼻,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故鼻多浊涕而渊。经曰:脑渗为涕。宜同细辛、辛夷治之。目痒泪出,面干,去声,面黑气。瘢疵,可作面脂。皮肤燥痒,三经风热之病;及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疮疡,三经湿热之病。活血排脓,肠有败脓血,淋露腥秽,致脐腹冷痛,须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伤。先以绳扎伤处,酒调下白芷末五钱。种白芷,能辟蛇。又治产后伤风,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多在日晚,宜四加辛、芷。如气虚头痛,多在清晨,宜芎、藁倍参、芪。保寿堂治正偏头痛,白芷、川芎各三钱,搽牛脑上,加酒顿熟,热食尽醉,其病如失。鱼尾,目之上角。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当归为使,恶旋覆花。

《本经逢原》:辛苦温,无毒。白芷辛香升发,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为解利阳明风热头痛,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之要药。其所主之病,不离三经,如寒热头风,眉棱骨痛,头目齿痛,三经之风热也。漏下赤白,痈疽,头面皮肤风痹燥痒,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都梁丸治崩漏赤白,深得《本经》之旨。性善祛风,女人漏下赤白,皆风入胞门所致。辛香入脾,故又能温散血闭阴肿,及寒热头风,侵目泪出,总取辛散利窍之功。其长肌肤润泽颜色者,则有排脓长肉之力,所以外科用之。痘疹起胀,连皮肿者,于解毒药内用之,预杜将来发痒之患。今人用治肠痈,有败脓淋露水已,腥秽殊甚,遂致脐腹冷痛,须此排脓;脓尽,乃以他药补之。烧烟辟虫蛇。为末新汲水调频灌,解蛇毒内攻。和胆矾、麝香,掺蛇伤溃烂,但性温而升,味苦而散,故呕吐因于热者,漏下赤白因于火者勿用。痈疽溃后,亦宜渐减,以其能耗胃气也。

《本草崇原》:白芷臭香色白,气味辛温,禀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妇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者,《经》云:阳明胃脉,其气下行而主阖。白芷辛温,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则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可治也。治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者,白芷芳香,气胜于味,不但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且禀阳明中土之气上达,故寒热头风侵目泪出可治也。土主肌肉,金主皮肤,白芷得阳明金土之气,故长肌肤。面乃阳明之分部,阳气长,则其颜光,其色鲜,故润泽颜色。白芷色白,作粉如脂,故可作面脂。

《本经疏证》:白芷则以其味辛色白性芳洁,而专象阳明燥金,故宜归阳明。第阳明主肠胃,为秽浊之所丛集,而性洁者喜行清道,则其最相近而相隶属者,莫如血海,故其用为入冲脉,为之行其阳,用以去其秽浊芜翳。阴之既成形者,水火之属,血也、泪也、涕泗也、津也、溺也。今观夫水,一若流行坎止,任其自然,绝无为之推挽者。然试思其所处之势,或平坦旷荡而常停不动,若无风以澄泌其间,则凡纲垢入污,必不终日而泥滓腾扬,淤浊泛滥,或高下悬绝而倾泻无余,诚有风以宣障其间,则仍能倾者平,泻者畜,如潮汐之逆行,如东风之溢涨,则亦可知其故矣。女人漏下赤白,风头侵,目泪出,肌肤枯杭,非水无风以宣障耶?血闭阴肿寒热,非水无风以澄泌耶?是皆阳明血分所属,上则阳明经脉所及,下则冲任所行也。虽然,冲任者上行,阳明者下行,以为有所录属,是何言欤?盖惟其相并而相违,斯可以为节宣,若相并而相顺,则直推送已耳。故素问骨空论之述冲脉也,曰挟少阴而上行。难经二十八难之述冲脉也,曰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惟其相违,乃所以相摄,且此以论脉络而无与于药也。若夫白芷辛温,则其气味为上行,苟并脉而论,则阳明下而此则上,冲脉上而阳明偏下,一顺一逆之间,可见阳明能臻冲脉不咸,而白芷则宣阳明之流,是漏下赤白者,阳明秽浊坠于冲,而冲遂为之逆也。血闭阴肿寒热者,冲脉气盛,阳明不能胜也。冲脉能鼓阳明之气于上以和阴,则自无风头侵目泪出之疴。阳明能运冲脉之血于外以和阳,则肌肤自长而润泽。是白芷之用,为其善致阳明之气于冲脉,善调冲脉之血随阳明,而其功只在去阳明之浊翳,致冲脉之清和矣。

《本草新编》:白芷,味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入手足阳明二经,又入手太阴之经。治头痛,解寒热中风,止崩漏、赤白带,血闭能通,散目中痒,止痢消瘕,治风通用,定心腹血痛,尤可外治各疮痈痔漏,消毒生肌,杀蛇虫。此药可为臣使,未可恃之为君,止外治可以为君耳。盖白芷辛散,多服恐耗散元阳也。

《本草分经》:辛、温,气厚。入肺、胃、大肠。通窍发表,除湿热,散风热,治头目诸疾。

图文编辑:李楠

排版:朱昱林

校正:吴佳莹

指导教师:张会永吴威魏延军

张会永

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老板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jiagouwu.net/gmxbyyy/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