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镇石峰村实现了夏收黄金叶,秋飘稻花香。图为水稻种植季。丘林强摄于去年5月
蕉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积极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先行县建设。
丘林强摄
蕉岭县垦造水田政策的落地,让荒地变成孕育希望的耕地。
丘林强摄于今年5月
余富祥获评“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丘林强摄
6月16日,一场特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将蕉岭即将迎来收割的稻田、蔬菜大棚、烟叶等农作物淹没。经过两周抢险救灾,如今各地陆续展开复耕复种工作。
“耕地不能荒”,是蕉岭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当地对土地资源的珍视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近年来,蕉岭以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统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科学调整优化耕地布局,着力构建数量、质量、效益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在先行探索中形成了耕地保护的蕉岭样板。
5月10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表彰广东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蕉岭县自然资源局获评“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通讯员廖静宜张子杰丘林强汪敬淼
“双田长”压实责任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去年,蕉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积极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先行县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四级田长责任体系。实行镇、村联动“双田长”巡田模式,由县级田长抓统筹、镇级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和网格田长抓巡查,有效破解巡田频率不足、覆盖不到位等问题。
长潭镇神岗村,平整田块旁立着一块“田长制”公示牌,上面清晰划定了田块责任区域,标明县、镇、村、网格四级田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明确田长职责,公开监督电话。
为强化耕地保护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禁“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群众“粮袋子”,从去年开始,县自然资源局就在各镇各村田间地头醒目位置竖立“田长制”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以此提高群众保护耕地意识,确保耕地回归种粮本位,共同守护每一块耕地。
全面推行“田长制”,是蕉岭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的重要举措。“田长制”公示牌是线下群众看得见的耕地保护措施,而“田长巡田”APP则是线上群众看不见的工作。
一周有一至两天,长潭镇神岗村田长谢琼珍和挂片区田长曾如楠会相约打开“田长巡田”APP,深入田间地头开启数字化巡田工作。
“我是村级田长,每周要把网格内的田都巡一遍。自‘田长制’开展以来,村民保护耕地意识提升了,几乎没有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谢琼珍说,通过数字化巡田,田长发现违法用地后迅速上报,镇街能快速作出反应,从而实现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为何由一名田长升级为“双田长”巡田模式?蕉岭县自然资源局耕保股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升级“双田长”模式后,一方面巡田工作更高效。村级网格田长存在年纪较大、巡田APP系统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可以由镇级网格田长协助解决;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监管。镇级网格田长通过系统可查看村级网格田长的巡田轨迹,将对方未巡查的田块巡查到位,确保巡田范围全覆盖。
截至目前,蕉岭县全域共划分耕地保护责任网格个,覆盖耕地面积近9万亩,设立各级田长名,实现“人田对应”。这些有益探索,让蕉岭县从全省21个“田长制”先进县中脱颖而出,于日前荣获“广东省田长制先行县综合评价一等奖”,为“田长制”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经验。
年耕地“田长制”巡田工作全面开展以来,蕉岭积极发挥田长优势,充分挖掘耕地恢复潜力地块,全面排查耕地撂荒以及“非粮化”问题等情况。
“四田”模式推整治促进耕地质量大提升
石窟河旁矮车村的稻田在洪水的肆虐下没了昔日的勃勃生机,但希望仍在。近日,蕉岭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市测绘院技术团队,对全县受灾耕地进行航飞、数据建库,为下一步受损耕地恢复工作打好基础。
这片稻田曾经是一片荒地,垦造水田政策给这里带来了改变的契机。蕉岭县自然资源局结合新铺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组织谋划建设了一批垦造水田项目,修建灌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实施平地平整、土壤改良、水稻种植等,将原来园地、坑塘垦造为.41亩高质量水田,提质增效保地作用明显。
垦造水田政策的落地,让矮车村的荒地变成孕育希望的耕地。
“年,我们先召开村‘两委’会,摸底村里有多少地可以用于垦造水田。然后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宣传垦造水田的意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大家的支持后,我们就开干了。”新铺镇矮车村党总支部书记邓远龙说。
同年下半年,该村开始在可以垦造水田的地块建设水利设施、机耕路。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年该村合作社进场种植水稻,并以元一亩地的租赁价格付给村民。“垦造水田帮我们划清地块的界限,同时我们还有一份租金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名村民说。
项目建成后,蕉岭县自然资源局持续抓好项目后期管护和水稻种植,为粮食安全筑基出力。“我们督促镇村做好后期工作,明确责任目标,保证水田完整、设施完好。要求他们充分发挥垦造水田质量效益,保证种植季数、粮食产量。加强动态监测和现场巡查,提醒项目水稻满种和管护,保证种植质量、种植效果。”蕉岭县自然资源局耕保股业务负责人说。
在蕉岭,垦造水田已成为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又进一步反哺了乡村振兴。
荒地变良田,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如何科学收纳有限的土地资源,深挖出空间的潜力。在新铺镇,垦造水田是耕地保护的其中一项。
新铺镇副镇长林若文介绍,新铺镇以调田、汇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推进农用地整理,大力打造耕地保护集聚区。通过实施垦造水田、补充耕地、耕地恢复、荒地复耕复种等工程,新增耕地面积约亩,引导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集聚。接下来,新铺镇将继续推动耕地保护工作,致力打造万亩耕地保护集聚区。
“四田”模式下,新铺的田地更多了。为实现“小田”变“大田”,蕉岭结合自身实际,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各个涉农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同步进行,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样板由此产生。
“三权分置”试改革实现耕地效益新突破
近年以来,蕉岭县通过全域连片整治、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路径,打造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示范亮点,在走实全域提质整治之路上,实现了耕地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
以广福石峰为例,广福镇石峰村曾因耕种条件差、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造成部分耕地撂荒,出现“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的情况。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将撂荒地交由种植企业实行规模化种植。
实现规模化种植,首要任务便是流转、集约大规模的土地。要打破户与户的界限,冲破村与村的壁垒,最大可能实现撂荒土地大面积的流转使用,变分散为集中,为复耕复种提供条件。
真正让土地流转起来却并不容易。“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许多村民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意租给企业。”石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景维说。土地流转受阻的症结在于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
石峰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主导作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引导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鼓励撂荒农户无偿退出经营权,期限为5年,统一交由合作社托管。通过股权或份额量化,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目前,石峰村已流转土地亩。
石峰村委将整理后的连片耕地集约起来,大力引进水稻制种产业,大力扶持困难户和村民推广早季种植烤烟、晚季水稻制种产业,走出了一条“上季种烟、下季制种”的产业发展特色增收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和企业全程技术指导参与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质量有保障,产品不愁销。“我们计算过,发展制种产业可让每户每亩纯收入比种植水稻多元左右,带动村民增收万多元。”钟景维说。
不仅如此,石峰村现在还是梅州市最大的村级烟草基地和梅州烟草核心产烟区。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提高石峰村烟叶产量和质量。“一开始,大家伙儿都奔着到外面去打工,认为工资高一些。加上大家也觉得并不太懂种烟技术,担心效益不好,导致种植烟叶积极性并不高。好在后面有我们村一批党员干部先带头种起来,慢慢大家看到了成果便加入进来,现在烟农的日子可美了!”一名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有个同村的亲戚自家种了22亩,亩产干烟约斤,总产值能达到近10万元,这不比打工强吗?”
蕉岭为实现“小田”变“大田”,大力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各个涉农区。“不仅是石峰村,新铺镇同福村也在党建引领和镇村网格田长的共同推动下,耕地集约流转率高达82%。”蕉岭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蕉岭县通过全域土地改革推动土地集约,解决谁来种地、土地撂荒、土地碎片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聚力打造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区,整合发展各类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
延伸
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余富祥:
全力当好“耕地守护者”
余富祥自年进入自然资源系统,一直奋斗于耕地保护战线,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常以“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劲头投入到耕地保护工作中去,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在实干中体现年轻干部的担当与作为。今年5月,他获评“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耕地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一票否决,只有‘满分’和‘零分’。耕地保护想要出成效,既要扎实推进日常工作,又要积极创新机制。”余富祥虽然年轻,但在耕地保护工作方面有独到见解。
推动“田长制”工作创新创效
近年来,蕉岭推行“双田长”巡田模式,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在21个全省“田长制”先行县(市、区)中荣获一等奖。荣誉的背后,有余富祥和同事们的默默付出。
他参与制定《蕉岭县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和《蕉岭县田长制巡田制度》,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将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夯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根基。
在巡田工作中,余富祥结合新铺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提出以路网为界的田长网格优化方式,创新蕉岭巡田模式,为全省全面铺开田长制提供新样板、新经验。
全力落实耕地保护“双平衡”
经市级组织考核,蕉岭县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位列梅州市全市第一名。
第一名的成绩来之不易。余富祥和同事们一边牵头负责全县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各项责任制考核,指导各镇开展每年度的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强化乡镇耕地保护责任宣传,夯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根基。一边全力做好垦造水田、耕地恢复等项目管理,全力落实占补、进出“双平衡”,打好耕地保护组合拳。
年,余富祥负责蕉岭垦造水田新增耕地核定报备工作,成功完成14个垦造水田项目报备,形成亩水田指标,为蕉岭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保障。
年2月至3月,由于“进出平衡”考核任务繁重,为争分夺秒地推进耕地恢复工作,余富祥近一个月时间白天奔走于各乡镇项目现场,晚上集中处理内业分析工作,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最终换来考核顺利通过。
此外,余富祥还积极指导乡镇开展耕地卫片监督图斑核实整改及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等常态化工作,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将耕地“非粮化”苗头扼杀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