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星火,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骨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学习工作经历/03~/02在澳大利亚教育部奖学金(EndeavorAward)的资助下,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JohnCurtinSchoolofMedicalResearch,澳大利亚国家癌症研究中心)、西澳大利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社会兼职SICOT中国微创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松脊柱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世界华人骨研会会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转化与创新学组青年委员,SICOT中国部数学骨科学会湖北分会秘书长。《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药师》杂志审稿专家。
学术成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骨干,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参与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1项。目前于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其中临床相关科研论文发表在《Spine》《JNeurosurgSpine》《Medicine》《JSurgOncol》《KneeSurgSportsTraumatolArthrosc》《JSpinalDisordTech》等国际知名杂志;部分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在《BBA-MOLBASIS》《CellDeathDiscovery》《ScientificReport》《BiotechnologyandBioengineering》《FEBSLett》《OsteoporosisInternational》《JOrthopR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中华医学会“金手奖”骨科手术视频大赛华中区第一名,参与实施世界上首例混合现实(MR)技术引导下的颈椎骨折手术,被央视、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纷纷报道,参与大型纪录片《手术年》拍摄。
擅长:脊柱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脊柱侧弯,脊柱肿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本文作者杨操,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骨科副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助理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学习工作经历
师从于著名的骨科专家杨述华教授。9年7月在哈医院做访问学者,7年9月-9年7月在美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于美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医院脊柱外科主任KirkhamB.Wood医院脊柱外科主任JohnEmans教授。7年4月-7年9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3年3月-3年5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Mater医院及PrincessAlexandra医院学习脊柱外科。5年曾在香港中医院学习创伤骨科。先后多次出国参加北美脊柱外科年会,美国脊柱侧弯研究会年会,欧洲脊柱外科年会等并作大会发言。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八、九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七、八、九、十届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骨科菁英会执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脊柱退变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畸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与关节发育畸形与残疾预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学组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脊柱外科学会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增材制造专业委员会常委,医院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委,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数字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脊柱疼痛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疼痛委员会颈椎疼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脊柱侧弯研究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委,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数字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椎间盘退变与修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脊柱畸形教育工作组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骨科基层教育委员会常委,武汉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核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会员,国际内固定学会(AO)会员,湖北省骨科学会脊柱组副组长,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常委。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Spine杂志中文版编委,SpineDeformity杂志中文版编委。
学术成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7项,参加编写学术专著8部,其中实用脊柱外科学,关节置换外科学,微创骨科手术学,骨坏死学为副主编。在美国学习期间参加编写脊柱外科专著SpineandSpinalCordTrauma。在Theranostics,ACSApplMaterInterfaces,Spine,Redoxbiology,BiochimBiophysActa,ClinicalScience,Bone,LabInvestigation,MolacularCancerTherapeutics,Carcinogenesis,JCellMolMed,Apoptosis,BiomedPharmacother,BiochemBiophysResCommun,IntJOncol,Med(Maywood),ChemotherapyandPharmacology,Orthopedics等SCI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4篇。
擅长:对脊柱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包括脊柱侧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脊柱肿瘤,脊柱骨折,脊柱结核等,各种颈肩腰腿痛疾病,各种脊柱畸形及脊柱感染性疾病。采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脊柱外科疾病,如椎间盘镜及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腔镜下治疗脊柱侧弯。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治愈晚期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效果,尤其强调相邻节段退变的处理。设计:回顾性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医院。参与者:共纳入11例胸腰椎结核晚期治愈的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干预措施:每位患者均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矫正脊柱后凸。结果:本组患者8例患者行单纯PVCR,3例患者行PVCR的同时行狭窄邻近节段减压。平均手术时间为6.5小时(4.5至7.5小时)。后凸角由术前的97.5±21.3°提高到术后的45.4±17.2°。根据ASIA分级系统,8例患者恢复为E级,2例恢复为D级,1例恢复为A级。结论:PVCR是矫正脊柱结核患者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邻近节段退变是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术中矫形前必须进行临近节段脊髓充分减压。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后凸畸形;结核;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
前言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肺外结核是脊柱结核。结核性脊柱炎是脊柱并发严重角状后凸畸形的主要原因1。脊柱结核可由进行性严重角状后凸畸形发展为慢性脊髓压迫,进而发展为晚期神经功能障碍2。结核后凸畸形常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其次是中下段胸椎。与腰椎或腰骶部病变相比,胸腰椎结核发生严重畸形的风险更高3。结核后凸畸形会导致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和脊髓受压。脊柱结核中进行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常有继发性背痛、神经症状和功能障碍4,5。在这种情况下,非手术治疗是不够的,需要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角状后凸畸形常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但结核已治愈,手术干预是有效的治疗手段6,7。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一期矫正效果,以及术中处理相邻节段退变及脊髓压迫的治疗策略。
病例资料
本研究经同济医学院院务审查委员会批准。术前要求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年3月至年3月,我院对11例胸腰椎结核晚期治愈并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进行了后路手术矫治。所有患者均有脊柱结核病史,在活动期(儿童期)接受化疗治愈。患者平均年龄为44.36岁(范围31-54岁)。结核性脊柱后凸1例为腰椎,5例为胸腰椎,5例为胸椎(表1)。所有患者均有神经学症状,2例伴有背痛。入选标准包括诊断为脊柱结核治愈合并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角60°)。排除标准包括放射性证据(MRI和CT扫描)的活动性脊柱或肺结核,与结核相关的毒性症状和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升高。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影像学检查,包括全身性站立脊柱造影、CT及MRI扫描。
表1病例资料*神经症状包括麻木、虚弱、行走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呈倒V形。采用后路中线入路暴露受累体后部及上下节段。术中,在脊柱后凸顶点上下植入椎弓根螺钉3对。在病变节段完全椎板切除后,暴露患者硬膜囊和神经根并予以保护,用单侧钉棒固定维持脊柱的暂时稳定;根据术前设计,行PVCR截骨。椎体前纵韧带和前皮质骨在矫正时保留为楔形铰链。一侧截骨完成后,拧开连接棒;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做另一边。椎体完整截骨后,椎体侧位呈“v”形打开;对于邻近节段狭窄的病例,在矫正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减压,以防止更严重的脊髓损伤。最后,采用悬臂梁技术逐步矫正后凸畸形。为了获得满意的脊柱矫正,本研究将临时的钛棒从一侧换到另一侧,间断双侧分步矫形(图1)。在矫正过程中,通过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实时监测脊髓功能。经矫正后,截骨区采用自体松质骨填充的钛网支撑,锁紧双侧钉棒固定。采用明胶海绵保护暴露的硬膜囊,后外侧同种异体骨移植,使脊柱融合良好。术后管理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和NSAID药物控制疼痛。通常在72小时内拔除引流管。鼓励患者在步行器的帮助下站立行走。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常规随访,包括肝肾功能生化指标、CRP、ESR。另外,畸形矫正角度通过测量Cobb评估。采用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和ASIA分级系统进行临床评价。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GraphPadPrism5.5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数据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用于治疗结核后凸的PVCR截骨矫形示意图
结果
本组11例患者因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均行PVCR截骨术(图2为典型病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5个月(范围为12-56个月)。手术时间为4.5-7.5小时,平均6.5±1.1小时。放射学评价术前脊柱后凸角度平均为97.5±21.3°。术后后凸角改善至45.4±17.2°(25°-78°),平均矫正58.5±15.8°。矢状面垂直轴(SVA)由术前(48.3±27.2)mm降至术后(35.5±14.4)mm。在临床评价方面,最终随访时ODI平均评分由术前(49.4±12.5)提高至(12.2±7.7)。根据ASIA分级,术前,其中D级10例,C级1例。末次随访,8例患者恢复到E级,2例D级,和1例A级。平均运动和感觉评分,从术前的(36.3±4.6)分和(43.5±5.3)分改善到术后的(46.1±8.1)分和(51.1±9.4)分。
图2患者,男性,35岁,结核性后凸畸形。前后位(A)和侧位(B)X线片。胸腰椎CT(C/D)和MRI(E/F)扫描显示后凸畸形。术前外观(G,H)显示严重后凸畸形。T9-12PVCR与T6-L3内固定;术中图片(I-K)显示手术过程。X线透视(L/M)显示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后图片(N,O)显示脊柱后凸畸矫正满意
1例A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在术中矫正过程中,术中神经生理监测提示下肢感觉运动功能丧失。术中椎管探查发现,神经功能受损是因相邻节段脊髓受压所致。因此,当即行临近节段减压,解除压迫,脊髓恢复扩张(图3)。但不幸的是,手术对脊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导致患者永久性的完全截瘫。2例ASIA分级为D级患者,术后1例为C级(图4),该患者术后1年从C级恢复至D级;分析原因是相邻节段狭窄减压不足。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3例,神经根损伤2例,皮肤浅表感染1例。
图3患者,男性,42岁,95°僵硬性后凸畸形。前后位(A)和侧位(B)X线,胸腰椎MRI(C)扫描显示邻近节段退变(ASD)和脊髓受压。术中显示PVCR及邻近节段脊髓减压。后路MRI(E)扫描显示脊髓解剖减压满意
图4患者,男性,47岁,结核性后凸84°。侧位X线示后凸畸形(A),术前CT扫描提示椎体顶部骨质受压(B),ASD(C),后MRI(D)扫描提示解剖减压满意;术中显示脊髓完全暴露(E),器械植入,矫正完成(F)讨论
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一些患者只有单纯外观畸形,无心肺受压,生活无明显影响;但大多数患者都会表现为腰背痛,是由于定椎区力学不平衡和脊髓神经受压所致。一般来说,脊髓减压和矫正畸形可以帮助防止或逆转神经系统的恶化,改善外观、心理社会问题2,8。
畸形矫正策略
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外科手术有很多,包括Smith-Petersen截骨术、经椎弓根截骨(PSO),不对称性截骨(APSO),Ponte截骨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等。尽管截骨方式很多,但对于僵硬性角状后凸患者进行截骨矫形仍然是很有挑战性1,9-11。对于脊柱结核合并严重后凸角(后凸角90°)的患者,可以采用多种手术策略,包括前路、后路和联合径路12-14。采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进行脊柱融合,一期后路手术是预防和纠正脊柱结核畸形的可行选择。后路楔形截骨术已被用于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15,16。但对于脊柱结核后凸严重的患者,这种手术技术困难且不充分,同时伴有医源性神经损伤风险增加11,17。
PVCR截骨术已广泛应用于脊柱结核后角畸形的矫治,早期疗效良好,安全性高。PVCR可在不显著改变脊髓长度的情况下纠正僵硬的畸形。在胸腰椎交界处的PVCR截骨术中,在47°-56°范围内获得了安全的校正效果,而单节段PSO截骨只能获得了30°-40°矫正效果18-20。Zeng等11通过脊柱截骨治疗结核获得满意的临床和影响学效果,推荐对后凸角70°患者采用mPSO截骨,而对后凸角70°患者,建议采用PVCR截骨术。本研究结果也同样表明,PVCR截骨对此类患者科获得较为满意的矫形效果;必须强调的是,合并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矫形前需行充分减压充。
预防截骨并发症
尽管截骨矫形和脊髓减压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僵硬性后凸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此类患者在手术过程易并发严重并发症23。术中截骨术并发症包括脊髓损伤、血管损伤、硬脑膜撕裂、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等等。Ha和Kin还报道了在结核性后凸畸形患者中,椎管狭窄发生在脊柱后凸顶点附近。本组病例平均后凸角为97.5°,后凸畸形经PVCR截骨得到了充分的矫正。1例完患者在手术矫治过程中发生灾难并发症,导致全性截瘫;究其原因,邻近节段狭窄,矫形前未行脊髓充分减压是其主因;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3例,神经根损伤2例。综合文献报道和我们的临床教训,总结经验如下:1.术前计算并设计最佳的合适的矫正角度,防止术中脊髓过度拉伸或收缩。2.截骨过程中使用一侧临时棒固定,以避免术中脊柱不稳、脱位或脊髓萎缩;否则会出现灾难性的并发症,如瘫痪。3.椎管邻近节段减压非常重要,矫正前必须进行完全减压,避免机械压迫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否则,可能会发生不可逆的神经损伤。4.PVCR前常规行椎管探查,明确脊髓、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避免手术处理引起脊髓损伤。5.采用钛笼支撑脊柱,术后即刻获得稳定,鼓励早期下床,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
结论
手术目的是获得充分的脊髓减压和有效的脊柱后凸矫正。一期后路PVCR截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纠正脊柱重度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解除相邻节段退变所致脊髓受压是保障手术矫形安全的重要措施。
References1.KawaharaN,TomitaK,BabaH,KobayashiT,FujitaT,MurakamiH.Closing-openingwedgeosteotomytocorrectangularkyphoticdeformitybyasingleposteriorapproach.Spine(PhilaPa).1;26(4):-.2.JainAK.Treatmentoftuberculosisofthespinewithneurologic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白癜风的问题